不能忘卻的記憶--辛亥革命的文物遺跡
一百年前,革命的滾滾浪潮衝擊著古老的中華大地,歷經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的浪翻波連,終於匯成了辛亥風雲,中國從一個專制帝國快步邁入共和體制。在武漢、廣州、成都、上海……眾多的場域、建築、文物見證了那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
這些歷經百年滄桑的辛亥文物和遺跡如今安在?它們在中國新一輪的現代化建設中保存狀況如何?
案例一:廣州市越華路小東營5號
一百年前的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黃興率領120餘名敢死隊員從這裏出發直撲兩廣總督署,發動了同盟會的第十次武裝起義——廣州「三二九」起義。起義後,72名烈士的遺骸被收葬於廣州東郊黃花崗,這次起義因而又以「黃花崗起義」著稱於世。
如今,小東營5號已是「廣州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紀念館」,館內擺放的一對巨大的石獅子,當年立於清兩廣總督署大門前,它們身上的23處彈痕彷彿還在向世人講述著起義當天悲壯的一幕。
指揮部舊址的整座建築被完好地保護起來。五年前,廣州市政府撥專款對指揮部舊址進行了維修保護,在「整舊如舊」的原則下,翻修屋頂,更換部分瓦件,修補青磚牆復原舊貌,缺失的門窗屏風等採用傳統舊構件替補。
百年時光的磨蝕、大規模的城市開發建設、複雜的歷史變遷,給辛亥遺跡保護帶來挑戰,如何在全新的城市佈局中保持遺跡的完整性和獨特性,是政府規劃和建設部門面臨的共同課題。
案例二: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
廣州市著名的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長久以來,被周邊越來越多的民房重重包圍,而隨著珠江南岸的填充和建設,孫中山先生曾經使用過的大元帥府碼頭不復存在,此後建成的江灣橋及其引橋,更給元帥府景觀的整體性造成了破壞。
有鑒於此,廣州市規劃部門於2004年組織編制了《孫中山大元帥府及江灣橋頭城市設計》,提出在江灣橋兩側建設東西兩個綠化廣場,以掃清大元帥府的視野景觀,同時提出了拆除江灣橋東引橋、恢復大元帥府歷史環境的建議。
2010年廣州亞運會前,這一方案得到執行,孫中山大元帥府附近實施了拆遷和廣場建設等工作,江灣橋東引橋也被拆除,大元帥府從而與濱江廣場連為一體,重新恢復了當年「開門見江」的歷史風貌。
案例三:武漢的辛亥革命遺跡
作為辛亥革命的首義之城,武漢的辛亥遺跡眾多,「起義門」、辛亥首義烈士墓、黃興拜將台等傳承百年的舊址,如今都得到了妥善的保護。
在武昌紫陽湖畔、湖北省總工會院內的一個潔淨的小廣場上,有一座刻有「辛亥武昌起義工程營發難處」字樣的紀念碑。一百年前,就是在這裏——湖北新軍第八鎮工程第八營駐地,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從而點燃了辛亥革命的熊熊烈火。
上世紀八十年代,武漢市政府在此立碑紀念。多年來,湖北省總工會通過不斷栽樹、種草、修圍欄,嚴格保護這片歷史古跡。如今,這裏環境清幽,綠草如茵,已經成為周邊居民休憩、散步的好地方。
武昌紅樓是武昌起義成功之後,起義軍宣佈成立中國第一個比較完備的共和政權即湖北軍政府的舊址,1981年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時被闢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為了迎接辛亥革命百年,這組位於武昌蛇山南麓、首義廣場北端的百年建築經過半年多的閉館維修後,重新對外開放。
重新開放的紅樓以「鄂軍都督府舊址復原陳列」為主,主樓都督府會議廳、外交部、參謀部、軍務部、軍事會議廳等,均按原貌復原陳列,西配樓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則以近400件展品全景式地展現了武昌起義的歷史。
案例四:上海小南門鐘樓
在中國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位於中華路581號的小南門鐘樓既是辛亥上海起義的信號樓,也是上海迄今僅存的近代消防建築。辛亥革命爆發後,陳其美等在上海決定響應。1911年11月3日,以小南門救火聯合會鐘樓鐘聲為信號,上海商團各部、敢死隊等聚集南市,宣佈發動上海起義。
2000年,小南門鐘樓在寸土寸金的黃浦區被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2010年,整整100歲的小南門鐘樓迎來第二次維修。鐘樓的塔座、鋼架都經過混凝土修補、整固,又恢復了昔日的雄姿。
[字體美編]案例五:成都「辛亥秋保路史事紀念碑」
百年前風起雲湧的四川保路運動,被史學界公認為辛亥革命的先聲。建於1913年、位於成都的「辛亥秋保路史事紀念碑」,就是當年川路總公司為了紀念保路運動中犧牲烈士而修建的紀念建築。新中國成立後,這座紀念碑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妥善保護。如今,來成都的遊客,不少仍會到這座紀念碑下停留,懷想當年的歷史事蹟,緬懷先人。
「四川保路運動史事陳列館」位於紀念碑的對面,這是一座民國時期的兩層建築,2008年,紀念館經過改建後向遊客免費開放。如今的陳列館共有6間展廳,展出相關圖片百餘幅,實物複製品70餘件,文字約20萬字。
時光雖然穿越了一百年,但遍佈各地的辛亥重要文物和遺跡在不斷的城市建設和改造中依然屹立。它們告訴每一個中國人,這裏曾經創造了歷史。
(新華社電)
史詩電影《辛亥革命》--重現百年前歷史風雲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海峽兩岸舉行了多種多樣的紀念活動。電影《辛亥革命》即是一部重點獻禮影片。《辛亥革命》由長影集團、上影集團等多家單位聯合出品,投資過億元,集結了成龍、李冰冰、趙文瑄、孫淳等70多位華人演員加盟演出。
影片以血染黃花崗、武昌起義、陽夏保衛戰、創建共和制四個篇章展開劇情,講述了維新變法失敗後,孫中山、黃興等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歷史。在《辛亥革命》中飾演孫中山的臺灣演員趙文瑄表示,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演出這部電影「非常榮幸」。他透露,雖然自己多次扮演孫中山,但在影片選角之初,他並非是飾演孫中山的唯一人選,是他對角色的執著最終打動了導演。
擔任影片總導演,並扮演黃興的香港演員成龍說:「我是在香港出生的,對國家很多歷史不瞭解。這些年經常回大陸拍戲,才知道我們的先人為了我們今天可以過上好日子付出太多代價。」
該片編劇王興東表示,希望借此片,喚起全球華人的愛國熱情。
近兩個小時全景式的史詩劇情、演員們的傾力演出和富有衝擊力的畫面,受到眾多觀眾的肯定。剛剛從東北師範大學畢業入伍的「80後」李楊說:「辛亥革命的很多烈士都是當年的80後,他們為理想敢於奮鬥、敢於犧牲的精神對我們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吉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蔣蕾說:「孫中山先生當年提出了有關民族復興的很多設想,今天有很多已經實現了,有一些還沒有完成。比如振興中華,現在我們的國家還不夠強大,還要像中山先生所說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電影《辛亥革命》已於9月23日全球同步上映。台灣將在10月14日上映。
(新華社電)
黃花崗烈士陵園裏的講述者
廣州市先烈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裏,人們常常看到一位鬚髮銀白的老先生親切地給海內外青少年講述辛亥革命歷史。無論到場的是幾百人、幾十人還是只有三五個人,他都會一絲不苟地講授,風雨無阻地堅持了22個年頭。
這位77歲的老人名叫溫國傑,是中國同盟會廣州遺屬聯誼會會長,辛亥革命烈士溫生才的嫡孫。他出生於戰火紛飛的上世紀三十年代,幼年時父母雙亡,在孤兒院長大。
1989年,即將從廣州某國營蔬菜公司退休的溫國傑和其他幾位在廣州生活的辛亥烈士遺屬創建了中國同盟會廣州遺屬聯誼會,以增進革命後人之間的聯絡,繼承先輩遺志。
此後,他就開始馬不停蹄地免費為青少年開設愛國主義課堂。廣州眾多烈士陵園、紀念館、大中小學都留下了他義務授課的足跡。迄今,他已向海內外數千名青少年講授過愛國主義教育課程。
講課沒有報酬,一站就是一個多小時,但溫國傑對這些毫不在意。「一想到當年先烈們為民族利益拋頭顱、灑熱血、不計回報的獻身精神,我會鼓勵我自己,苦一點累一點算不了什麼。」
二十多年來,溫國傑講課最多的地點是黃花崗烈士陵園鄧仲元墓旁的空地。「這個地方寬闊,有一些石凳,學員聽課既可以坐著,也可以站著,當今青少年喜歡自由,不喜歡束縛,所以我選擇在這裏給他們講課。」溫老先生說。
溫國傑非常注意用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給學生講述革命歷史。他不滿足於僅僅向年輕人灌輸一些史實,而是用講故事的方法來傳遞革命志士的精神。「如果只講哪年哪月哪日在哪裡發生了什麼事,這會讓青少年打瞌睡;而用講故事的方法來講授歷史,青少年學員就會覺得生動有趣,非常願意聽下去。」
因為是烈士後裔,溫國傑講授最多的內容是辛亥志士的生平和革命事蹟。他收集了幾十位烈士的老照片和生平資料,每次講課都帶在身邊。講到某位烈士的故事,他就指著該位烈士的相片,讓學員感受相片所營造的革命時空。然後幾多風流人物,無數英雄志士,一一娓娓道來。
溫國傑介紹了一組珍貴的辛亥革命志士照片:這位是常扮「新娘」掩護革命黨人運輸軍械的同盟會女會員卓國華,這位是18歲就為革命犧牲的黃花崗烈士郭繼枚,這位是在「三•二九」廣州起義中「吞彈藥不畏懼」的喻培倫……還有在廣州起義前夕因刺殺清朝將軍而被捕就義的辛亥烈士溫生才,也就是溫國傑的祖父。
溫國傑說,中國同盟會廣州遺屬聯誼會成立至今已走過22個年頭,發展道路歷盡坎坷,遇到了很多困難。因為不是盈利機構,沒有固定的收益,經費短缺,「少得連舉行會員聚餐都很難辦到」。
但溫國傑和他的會員們對這些困難都不以為意。「我們繼承先祖的遺志,不是用口頭來繼承,而是要做很多實際的工作。」
溫國傑說,2011年是他特別忙碌的一年。除了一如既往地給青少年講課,他還要組織會員們多團聚一下,而來自海峽兩岸媒體的採訪請求也接踵而至。
溫國傑坦承,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關口,有很多之前從未遇到過的任務等著他去完成。作為辛亥革命烈士後人,他覺得無比自豪的同時,也感到肩上負載了更重的責任。
(新華社電)
一批罕見的辛亥文物在上海亮相
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近日向境內外媒體公開展示一批罕見的辛亥文物,其中包括辛亥革命時期的軍刀和暗器、為募集革命經費所發行的「中華民國金幣券」等。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從館藏1萬餘件文物中梳理出約240件辛亥時期的珍奇文物,已於9月22日起舉辦「館藏辛亥革命文物展」。
據上海孫中山故居研究員鄭朝平介紹,辛亥革命時期的軍刀和暗器,故居館藏較為豐富,不僅有中山先生等使用過的指揮刀,還有成組成套、保存完好的新軍軍刀等,其中大部分已亮相22日起的文物展。
在向媒體公開的文物中,一件辛亥時期的「摺扇暗器」十分搶眼。這件兵器為「日本款」,摺扇形刀鞘偽裝下的是一把鋼刀。鄭朝平解釋說,在辛亥革命爆發前夕,此類暗器多為民間革命志士使用。
一件大如「米缸蓋」的紅色圓形漆器也吸引不少關注。漆器正面花紋為辛亥時期的「五色旗」和「十八星旗」等,後經專家鑒定,實為辛亥革命一周年紀念大會會徽。上世紀80年代,在湖北農村一農戶家中被發現,當時被誤當作米缸蓋使用。
這批文物中,還可見到孫中山發起募集的「中華民國金幣券」,面值10元。據瞭解,此類「金幣券」目前存世100多枚,大部分散落於海峽兩岸的錢幣收藏協會和錢幣收藏家手中,個別流落於拍賣市場,其估價均在數十萬元人民幣至上百萬元人民幣不等。
根據記載,自辛亥革命起,孫中山先後在上海開展革命活動,累計長達5年多時間。上海也是目前孫中山和宋慶齡文物藏品最豐富的地方,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登記在冊的文物超過2萬件。近年來,上海孫中山故居在籌建「孫中山文物館」的過程中,得到了海內外收藏家的大力支持,館藏辛亥文物也越來越豐富,其中包括武漢收藏家沈漢生的家傳、著名錢幣專家馬定祥的家傳等。
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館藏辛亥革命文物展已於9月22日開幕,展覽將舉辦至年底。
(新華社電)
========================
你喜歡這期犇報的內容嗎?
犇報是一份以提供兩岸就學、就業、民間交流,以及關注兩岸最新發展動向為主要內容的專業報,目前全省發行量達2萬2千份,期待你將這份用心與好讀的報紙推薦給你的朋友們,也歡迎富有兩岸交流經驗的朋友投稿。
兩岸犇報電子信箱:chaiwanbenpost@gmail.com
兩岸犇報部落格:http://chaiwanbenpost.blogspot.com/
FACEBOOK犇報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熱門關鍵字: 自拍 情色自拍 偷拍 lv2011官方網, gucci2011專賣店旗艦店,